婆婆,我为什么不生二胎!看完后80%的宝妈都震惊了!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会做父母,许多不称职的父母祸害了孩子的一生还不自知,那么多人都自卑、抑郁、缺爱、怕孤单、怕被抛弃,根源都来自童年时父母对孩子的种种伤害,所以说,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给一碗饭那么简单。
想想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哪一天不是蓬头垢面去上班,筋疲力竭地回家,回家后还要重新打起精神面对哭闹的孩子?试问有哪个妈妈晚上能不给孩子盖被子睡一个整觉?哪一次孩子病了不紧张焦虑,彻夜看护?哪一次因为孩子生病而请假时,敢抬头看老板的脸色?多养一个孩子所付出的精力和代价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大多知道的都是全职妈妈,还很少听说生了孩子做全职爸爸的。
经
济
实
力
钱是很重要的一环,重要性甚至要压倒养育所付出的时间及精力。生了孩子未必能养得起孩子。在北京,大部分孩子从出生起就要喝奶粉、用尿不湿,国产奶粉是万万不敢信任的,进口奶粉一罐平均300元,一个月4~5罐,连续吃三年多少钱?尿不湿连续使用至少两年半要花掉多少钱?
别跟我说什么用尿布之类的,那不现实——我的孩子刚出生时,婆婆雄心勃勃剪掉了30多件纯棉秋衣秋裤,剪出50多块尿布,发誓决不使尿不湿,结果不出三天就投降了。(刚出生的孩子,隔十几分钟就要尿湿一次,50多块尿布被外婆一天就用掉一半,第二天用掉另一半,到第三天时尿布告急:因为第一天晚上洗的还没完全晒干。雄心勃勃的婆婆就这样被尿布打败。
除了奶粉尿不湿,再长大一点,要开始添加辅食了,要开始生病了,这又是一个煎熬的过程:从6个月起到上小学为止,孩子平均一年要生6-8次病,这还是正常的孩子,要是体弱多病的孩子,每个月都生病也完全有可能。生一次病去趟医院,如果是吃药,2~300元是正常的,输液则7~800元一次还是少的,住院则至少2000元一次。我家宝贝一到换季就生病,有些病起的急、来势汹汹,并且病程还长,通常4天以后才退烧,7天才能慢慢痊愈。这要多少钱?有完全不生病的孩子吗?答案是没有。
再说孩子再长大一点,需要上幼儿园了,公立幼儿园要赞助费,并且出生起就要排队。我一朋友为了孩子能上附近的公立幼儿园,她和老公每天兜里装着6000块钱赞助费去幼儿园碰运气——最后居然运气好见到园长,相谈甚欢下,园长表示可以考虑——他老公当场掏出了装了好几天的赞助费……听说现在那个幼儿园赞助费要2万了。
孩子得从幼儿园开始学才艺——于是各种兴趣班又开始了,学英语的最佳年龄是3岁以上,学乐器的最佳年龄是5岁以上……要交很多很多钱,并且花很多很多时间陪他去上课。这是多少钱?
幼升小又是一道难关,如果不想上住宅或户口所在地划片的学校,择校就是个很大的难题:不但要交赞助费,还要考试——只有考上了才能获得学校的一个通知凭条,拿着这个凭条再去教委缴费。很多人拿着钱都送不出去,因为找不到“关系”。听说有的父母拼命发动亲友找关系请吃送礼,最后多花了好几万的,有卖了房子重新买学区房的,不知道多花了几十万的……总之,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孩子的上学现状就是这样荒诞,听起来简直都不现实。
这刚刚到小学,可是算起这些帐来,我已经觉得触目惊心,不堪回首。如果要再生一个孩子,然后把从前受过的这些苦、用掉的这些时间、精力,花掉的这些钱,统统再来一遍,我——不——愿——意!
婆
婆
理
由
婆婆说再生一个是给大孩子作伴,但是你问过大孩子的想法吗?再生一个孩子,家庭经济条件没有重大提升的话,势必要拉低整体生活水平,原来生一个孩子能去巴厘岛、马尔代夫旅游的,有了两个孩子,只能去北戴河、青岛了。很多大孩子根本不愿意再有一个孩子来分享父母的爱和关注。自己玩就不是玩么?独处多舒服,可以胡思乱想,可以安安静静地欣赏这个世界,可以看书,做手工,为毛要有个人在耳边聒噪才叫不孤单?非得跟别人一起玩才叫玩?
再生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观点是分担养老。首先,两个孩子就都能成才么?不会有啃老的么?不成才的那个是不是要成为另一个的负担?那么这个成才的孩子不但要养父母,还要支持不成才的兄弟姐妹,公平吗?看看央视每天中午播的各类道德法庭之类的节目,兄弟争产,儿女争相推卸责任、谁都不肯赡养父母的,节目里多的是,人家孩子少吗?五六个孩子都不养父母的都有,孩子多了有用吗?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有力”的观点,只生一个孩子,万一孩子长大成人突然出现意外呢?中国可是有一千万的失独家庭。可是,怎么不想想,如果生了两个,而孩子的父母出了意外怎么办?如果生的第二个孩子身体上或智力上不健康怎么办?我有个朋友的老婆生了第二胎,孩子两岁的时候查出白血病,现在举全家之力在治疗,焦头烂额、倾家荡产。所以生两个就保险之类的想法,其实并不可靠。
最后的最后,有人说我不爱孩子才会这样写。恰好相反,我非常非常爱孩子,爱他爱到肯为他付出一切,发誓要给他最好的。对于第二个孩子,我做不到把同样的爱和关注平均分成两份。人心都是有偏颇的,如果一个孩子优秀,另一个平庸,我难免会偏爱优秀的那个,一个孩子健康,一个孩子体弱,我难免会更关注那个体弱的,两个孩子同样健康同样优秀,但也许我会内心偏向更听话更乖的那个……总有一个会内心失落。这种感觉很微妙,不生长在多子女的家庭体会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