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一份好的爱情?
戳蓝字关注我们哦!
爱情本身是无门槛的,但却有质量上的差异。
好的爱情所带来的结果,应该是1+12的。如果谈了那么多年恋爱,你依旧胆小、自私、不近人情、逃避、怯弱、阴郁、沉默又不快乐,那么你这么多年到底在谈什么?
我们都是为了一时的爱而去谈情说爱的,没有人会为了一时的成长而去选择谈恋爱。
但没有成长属性的爱情,没有生命力,你不知道你们会一起走多远。
剧作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泰坦尼克号》里,哪个人才是主角。”答案毫无疑问是Rose,而非Jack。
Jack自始至终都是那个自由浪漫、热情似火的男青年,而Rose,早已由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乖乖牌贵族小姐,蜕变为一个勇敢、独立、甚至是具有冒险精神的新女性。
一个好的剧本会让主角在经历一系列事件之后,产生变化,获得质变式的成长。
而Rose就是这样一个主角。
在电影最后的镜头里,她已经变老,安静地躺在床上。床边的照片寂静地呈现着这几十年她所经历的一切,她终于做上了自己爱做的事,不再被任何事束缚,就像Jack曾经告诉她的那样。
她在海滩上骑马,像个真正的牛仔那样,不是侧坐,而是两条腿分开坐。
她勇敢地爬上了飞机,像一名无所畏惧的飞行家。
她去了非洲,和大象合影。Jack过去曾告诉她,要奔向自由的地平线。
正如卡尔维诺在《分成两半的子爵》里所表述的那样,我们都是由不完整到寻找自我完整的过程。每个人都看似是独立的个体,但每个人也都同样残缺得可怕。
从身体意义上来讲,我们在出生时是完整的,但从心灵意义上讲,我们出生时,灵魂只有一半。
爱情就是帮你找到你自己的另一半灵魂。
斯蒂芬·吉利根和罗伯特·迪尔茨的《英雄之旅》,是基于当代心理学研究和神话研究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强调了一点,即每个人在生命旅途里,都在寻找一种“自我的唤起”。
唤起的方式本身具备多样性,但这趟旅途若是真实存在,那么对“自我唤起”来说,爱情可能是其中最美好的一把钥匙。
多年前,读到卡尔罗杰斯的一段话:“当一段爱情并没有让你成长的可能,你就该离开它。”
初读这句话,你也许会认为这颇有利己主义的倾向。但若仔细想过,你会发现其实世界上没有人会甘愿在爱情里一无所得。
脆弱的人在爱情里找陪伴。
焦虑的人在爱情里寻找久违的安全感。
从小缺乏父爱的人,想在爱情里找到一种家长式的温存。
从小家庭破碎的人,想在恋情里,和动荡不安说再见,和恋人过一种不再颠沛流离的生活。
我们都在找一段足够好的爱情。
那么,好的爱情,它的标准到底为何?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在我看来,好的爱情自带两种属性,一是成长,二是成全。
前者正如罗杰斯所说,好的爱情会让你成长。
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上的照顾,及诉求上的满足。
也就是说,好的爱情会成全你。
到最后,你们经历了爱情,也得到了彼此想要的东西。
先说成长。
经历了一场高质量的爱情,其结果不论分合,不论好坏,都会让你好像读了4年985那样受益终生,其好处不亚于几年的高等教育。反之,质量不高的恋爱,即使是在很多年后想起,也会让人毫无眷恋。
女留学生在英国被男朋友殴打至死,这是前几天媒体炒得火热的一条新闻。据一些资料显示,女方有钱,男方在酒吧做酒保。
男的经常家暴女方,女的一再忍让退步。
这是典型的资源置换型恋爱,一方用现有资源换取另一方的资源。这种类型的恋情之所以不稳定,有两个原因:
一是资源本身是不稳定的,如果用资源维持爱情,那么有一天资源出了问题,爱情会很快贬值。
二是极易造成长久的不平衡关系,使得一方一再跨越底线,另一方不断挪移底线,到最后,都会以一种堪称惨烈的方式结尾。
好的爱情都教人成长,趋向一种心智上的质变。恋人间维持的,也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一起变得更好,而非相互折磨,相互消耗。
我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朋友,她曾经在分手以后做了一份爱情简历PO到个人博客。上面细数了他们俩人共同经历的大事件:
两个人第一次共同完成东京的全程马拉松;两个人一起走遍欧洲的文艺小镇;
一起参加国内外的多个艺术节;一起做了很多时候一个人不敢做或是懒得去做的事情... ...
她还写道:“从他身上,我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眼界,包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用经验以外的方法去看待世界,如何真正认识‘男人’这种生物,如何巧妙地过日子。和他分手了,以后估计也不会联系,但那个人带给我的成长和变化,却永远地刻在了我的生命经验里。”
好的爱情所带来的结果,应该是1+12的。
如果谈了那么多年恋爱,我们依旧胆小、自私、不近人情、逃避、怯弱、阴郁而拒绝与人接触、放纵而麻木、肆意而不理性、沉默又不快乐、满肚子心里话却又言不由衷,埋葬热爱埋葬理想埋葬勇气埋了一切,那么我们这么多年到底在谈什么。
再说成全。中国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都容易陷入一种“集体”的误区,所谓的个人要服从于家庭、家族的任何要求,这种压抑个体,称颂集体的群体意识,坑害了很多中国男女。
一个个宏大的概念笼罩在人们的头顶上,那些概念是“家庭”,是“完美爱情”,是“家和万事兴”。
于是,个人的利益与追求顺其自然地被忽略了。只要在整体的包装上光鲜亮丽就好了,你自己的委屈自己默默咽下即可。
在这种群体意识的心理下,催生出的尽是不自由。
甚至有一种潜在的“牺牲观念”,即你应该为了你的伴侣怎样怎样,你应该牺牲你的种种去满足别人的种种。好像一提到爱情便是种种憋屈,各种忍让、退步、委曲求全。
这实则是一种心理上的侵犯与坑害,因为此类受害人往往在爱情中沦为一种满足他人需求的工具,而失去了“独立自治”的能力。
好的爱情会成全你的理想,而非剥夺你的理想。
甚至在全世界都反对你,亲人朋友都反对你,你开始怀疑到自己都反对自己时,你的爱情不会反对你。
爱是恒久的支持与体谅。
《爱乐之城》最近看了两遍,一场是11号的点映,另一场是14号的正式上映。剥离歌舞片的外在,这部影片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爱情故事,但为何如此动人。
我想是因为它回归到了爱情最朴实的原点:爱、希望、欣赏、理解、互相支持、彼此成全。
荧幕上,爱情片在经历了美剧里的放荡与疯狂、日剧里的孤独与琐碎、英剧里的典雅与克制之后,又迎来了一种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的完美,这也是此片的魅力所在。
两个独立者的爱情,各自有追求,有所爱。
不必谁为谁牺牲,谁为谁哭天喊地,不必如琼瑶那般歇斯底里,只要在彼此最困难的时期给予足够多的关注和拥抱就够了。
多年后重逢,没有狗血的复合与撕逼,仅有一首曲子聊表遗憾。曲终人也散,各自投入生活。临别时赠予眼神,答谢彼此的成全,也算作告别的礼物。
我们都是为了一时的爱而去谈情说爱的,没有人会为了一时的成长而去选择谈恋爱。但没有成长性的爱情,也没有生命力,就像一块不经料理的生肉,永远只能干巴巴地躺在那里。
爱情本身是无门槛的,但却又质量上的差异。
我们常常以为开启一段爱情是轻巧的,只需根据激素反应来,跟着感觉走就好了。但很多糟糕的爱情在后来告诉我们,曾经的我们,也是能够走得比当初更好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也会逐渐感受到一件事:爱情不该全然依靠感性决定。
爱情也有需要严肃考虑的地带。
《东京爱情故事》里有一段话:
现代人不缺爱情,或者说不缺貌似爱情的东西,但是寂寞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我们可以找个人来谈情说爱,但是,却始终无法缓解一股股涌上心头的落寞荒芜。
爱情不是便当,它们依然需要你的郑重其事。
— END —
▽
作者:陆JJ,微信公众号:陆JJ (ID:tiyan818)。一个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专注于写小作文和小日记,主要分享他的个人思考、成长经验、干货知识、情感纠纷、猥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