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别人的离开,就觉得自己不好
由于失恋找到我,我们前前后后谈了8次才帮她走出前男友的阴影。M和男友F是高中同学,M默默喜欢了风四年,但一句话都没敢说。更戏剧性的是,有一次同学聚会之后,F送M回家的路上向她表白,M又惊又喜,于是两人有些“出人意料”地成为了情侣。
但好景不长,半年后两人就分手了,而原因则是F和前女友复合了。在分手后的一年时间里,M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慢慢变成了一个孤僻又偏执的人。一开始还极力安慰、劝导她的朋友,慢慢地也把她当成了祥林嫂而疏远了她。
而且她还想尽一切办法加上了F身边朋友和现女友的微信,天天去微博、朋友圈找寻F的相关信息,尽可能了解他的生活现状。活脱一个女版007。
M说"我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他有时候联系我,有时候不理我。我拼了命跟他认错,拼命想变成他现在女友的样子。但他总是骂我不要脸,还说他已经有喜欢的人了。"
我告诉她女生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只要她们愿意,就能知道所有真相。但她们也很难明白,有些真相知道了还不如不知道。
M完全没理解我的暗示,反复问我"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特别想知道。"
她觉得自己"总是话题终结者,没人喜欢她"、"看上去很开朗,实际上是假装的"、"想要一个人,却总被孤独折磨"、"或许我又笨又丑,所以身边的人才一个个离开我吧"。
我告诉她别轻易给自己下定义,因为这个世界随时都会改变你。也许F的离开只是因为他一直还都对前女友有眷恋,你恰好做了他的情感过客而已。绝对不要因为别人的离开,就觉得自己不好。
但M并没有听进去,反而表达对我的不满,质疑我没真正爱过一个人,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她的痛苦。
于是,我给她讲了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曾经非常喜欢一个女孩,而女孩非常喜欢猫。我本来对猫没什么感觉的,但为了能和这个女孩找到共同话题,我变成了猫博士,通晓猫的种类和习性。为了让女孩爱屋及乌,我索性也当开始当喵。
我们聊天都是用“喵”自称的,比如短毛喵在哪里?黄白喵来了!
我本人其实是个游戏宅男,为了赢得女孩芳心莫名其妙就给自己加上了喵的元素,不仅用自己画的喵图做头像,连网名都带个喵字。
后来呢?M瞪大眼睛问我。
后来女孩离开了,而且不会回来了。
我曾很多次想过把自己的网名和头像改了,可惜已经改不了了,它们成了我的标志。
不过现在也什么没关系了。很多人跟我说,名字里多个喵字不光好听了,还多了一丝调皮,更容易让人记住。至于猫呢,现在也是我自己喜欢了。
这个故事似乎触碰到了M的软处,她问我"为什么你不像我那样痛苦?"
我告诉她因为这个世界上,我们和每一人的羁绊都要像一颗树一样,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就算别人离开了,只要种下了情感的种子,那他其实还在。所以我从来不害怕身边没人,毕竟他们的一部分,永远陪伴着我。
看着似懂非懂的M,我又补充了一句或许你应该寻找看这次恋爱关系中他在你心中留下了什么,而不是拼命迎合别人,从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人格也摧毁殆尽。
过了许久,M收起了脸上的愁容,笑着说"我向来对穿搭衣服很有自信,那天我穿搭一套学院风,他夸我很像校园剧的青春偶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认为孤独是一种病,内向总和抑郁、悲伤、难相处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甚至在有些老师眼中是心理疾病的前兆。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众心中,"好人缘"意味着高成就、高自尊,是值得人们追求的。然而在人脉这个词已经被用烂的今天,"好人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求。
心理学家们发现孤独并非全是害处,它会在个体社会支持减弱的情况下,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而"好人缘"会让人过度消耗自身心理资源,变得过于依赖外界评价。当外界评价过低时,容易陷入人格解离。可以说,孤独某种程度上是保护自己的状态。
心理学家聂夫把佛教中关于"悲"的理念引入到了西方心理学体系里,为此他提出了自悯的概念,他认为孤独到底能不能让一个人成长,取决于自悯的能力。
自悯包括了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三个成分。
孤独的人要学会自我友善,我们要学会宽于待己,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某些人格特征需要改正的时,我们也需要无条件地接纳自我。
普遍人性感是自我怜悯的中心,包含了对人无完人的承认,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犯错,或者沉湎于不健康的行为。
但大多数孤独的人总觉得,只有自己在痛苦的人生里挣扎,其他人都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这种只看自己的错误观点,带给人们很强的疏离感。
而对抗孤独,最重要的一环,便是要学会导入正念,即一种超脱的觉察,这个概念同样来自佛经,如今在情绪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
正念一种非常微妙的对自己心理的平衡觉察。佛家认为,正念是一个人修为的关键。
一个人身边没有人,只不过容易寂寞。但一个人心里没有人,才会空虚。
就算没有任何言语在你耳边,也请你停下脚步感受,你会感受到在这个广袤天地里,只要你站在看得见的地方,你就绝对不是孤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