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夕”:牛郎织女来相会
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七如今又已经到来,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七桥节”“七夕情人节”。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加之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逐渐演变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从最初的女性追求心灵手巧的“乞巧”,到为爱千年坚守、冲破世俗传统的人神相恋故事,再到成为今天中国年青人热衷的“情人节”,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折射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理想,这也是更多中国人能够坚信爱情、执着爱情的一个深刻的原因。
历史: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我国汉代,我们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发现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一书之中。该书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两星座的记载至少在三四千年前。其实,当时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7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这就保持了“七夕”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演变:
周朝时是“乞巧节”
在我国古代文献当中,七夕节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诗经》:“维天有汉,蓝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不过此时的织女与牛郎还只是作为星座出现,代表着古人对天文星象的最初认识。从这里,我们无法窥测出牛郎织女之间是否存在恋人关系或夫妻关系。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它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直到汉代以前,七夕节与牛郎织女故事还扯不上什么关系。
汉代的掺杂情感雏形
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让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具备某些情人间相恋而不得见的雏型。其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思至深却无法相见,只能“脉脉不得语”,尽管缺乏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牛郎与织女之间无以言表的相思愁苦激荡千年,也为牛郎织女传说奠定了相爱而不能长相厮守的凄凉基调。
南北朝形成完整故事
南北朝时代任昉《述异记》里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其云:“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在此,牛郎织女的基本故事情节成型,主要包括牛郎织女的夫妻关系,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原因,以及悲剧制造者的天帝身份。
如今的变化及其发展
今天,流传下来的牛郎织女故事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牛郎织女的身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织女摇身一变为天帝的第七个(一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则成为人间一位贫穷的看牛郎,自幼受兄嫂的虐待,但却满怀梦想。其二,关于他们初会的情节也颇具传奇色彩。有一天,牛告诉牛郎,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郎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并与织女成亲。其三,阻断牛郎织女婚姻的主角由天帝换成了王母娘娘,他们被拆分的原因也由“贪图享乐”衍变成触犯了天庭人神不能相恋的禁令。其四,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充满了奇幻瑰丽的浪漫色彩。王母娘娘被牛郎织女对爱情的执着所感动,每年七夕之夜遣喜鹊结成天桥,特允他们渡天河相会一次。
从最初的女性追求心灵手巧的“乞巧”,到为爱千年坚守、冲破世俗传统的人神相恋故事,再到成为今天中国年青人热衷的“情人节”,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折射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与理想,这也是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坚信爱情、执着爱情的一个深刻的原因。(文/李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