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恋童癖者的梦中情人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作这首诗嘲笑好友张先,原因很简单,张先80高龄娶了芳龄18的妻子,梨花指白发丈夫,海棠指红颜少妇,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老牛吃嫩草”。如今对于此种高龄男性爱慕少女的情怀有一种偏病态的称呼“恋童癖”。
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拍过一部电影《洛丽塔》,影片清晰的展现出恋童癖交杂着父女乱伦的倒错情感,那种朦胧而悲壮的爱让人窒息……
汉伯特是一位法文教授,幼年时他的初恋女友因伤寒去世,从此他心中产生了一个温柔的梦魇——对青春少女的希冀。偶然的机会他成了夏洛特(洛丽塔的母亲)的房客,被年仅14岁的洛丽塔吸引,并深深的爱上了她。
洛丽塔是只小妖精,从汉伯特入住开始就用各种小花招来挑逗他、勾引他,无论她做什么汉伯特统统欣然接受,还生怕她不搞出什么“事端”。汉伯特心中的梦魇得到了释放,为了能与洛丽塔朝夕相伴,他“委曲求全”接受了夏洛特的表白,成为了她的丈夫,洛丽塔的继父。
汉伯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最终被夏洛特揭穿,愤怒的夏洛特在冲出房门后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汉伯特“因祸得福”,他抛开了一切伦理道德,与洛丽塔开始周游美国,享受他们那“幸福的乱伦爱情”。
调皮鬼般的洛丽塔绝不会如汉伯特想象中那般与他安生,当一个变态老男人昆宁出现的时候,汉伯特失去了他生命中的精灵——洛丽塔。瞬间崩塌的情感给了汉伯特致命一击,他悲伤、痛苦、撕心裂肺,恨不得把美国翻过来,结果一无所获,洛丽塔就这么消失了……
三年后,沧桑颓靡的汉伯特在同洛丽塔一起住过的房子里,收到了她的来信。原来,洛丽塔结婚了,现在已经怀孕,需要钱。看完信他如释负重,带上钱整装出发,并且带了把左轮手枪。来到小村庄,洛丽塔开门的瞬间,汉伯特眼神中流露出及其复杂的情感,欣喜、悲伤、惊讶、怜爱。原本活泼靓丽的小姑娘,如今已成了凌乱、憔悴、珠黄的怀孕少妇。这些都无所谓,因为他还深爱着她!
洛丽塔接受了汉伯特4000美元的援助,但是没有跟他走。当汉伯特问自己在她心中是什么的时候,洛丽塔只选择了沉默,她没有爱过他……离开前,汉伯特请求洛丽塔忘记他们的所有。回到车上,望着站在门前已经失色的少妇,仿佛时间倒流,那青春妖艳的洛少女又回来了……
汉伯特找到了昆宁,毫不犹豫的用枪声宣布了一切事情的结局,像他的自述一样:我后悔此刻之前所做的一切事情,唯独这件事我毫不后悔。空旷的眼神,漫无目的的行驶,警车的咆哮……
1950年汉伯特在监狱里死于心肌梗塞;1950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难产。
其实,这部影片来自于,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而“洛丽塔”一词也因小说而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地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而“洛丽塔”本身已经也外延为一种现象,一种“病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恋童癖。
自从“洛丽塔”的出现后,在日本便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也就是当今流行的所谓“萝莉”,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处于半发育阶段,容貌可爱看起来比较萌的女孩子。
而对这种6-18岁左右幼女、少女具有性嗜好和爱恋感情的男性,则被成为恋童癖。恋童癖并非与生俱来,恋童癖者在年少时期的经历和打击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爱恋儿童,留恋童年时代。他们在“成为大人”的过程中,经历了内心的矛盾和压力,产生了对“纯真”的向往,以至于这种心理让“萝莉”成为他们的“心中所想”。